English

动物并非自私自利的家伙

2000-02-26 来源:生活时报 孟新 我有话说

提到野生动物,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弱肉强食”这句成语。在一种动物群体中,强者也往往比弱者易于生存。但科学家们同时发现,许多动物并不是自私自利的家伙,在群体内部,它们能表现出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可谓十足的利他主义者。

狒狒便是这样一种动物。有时,一只雄狒狒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帮助另外一只雄狒狒打败“情敌”。战斗结束后,这只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狒狒会悄然退出,让朋友和“情人”约会。更令人惊奇的是:蚂蚁、蜜蜂和一些啮齿类动物往往放弃自己繁殖后代的机会,用整个一生帮助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抚养后代。经过长期研究,持进化论观点的生物学家对此提出了4种理论。

第一种理论被称为“亲属选择”理论。这一理论可用来解释蚂蚁、蜜蜂和黄蜂的“无私奉献”行为。根据该理论,这些动物独特的基因系统使它们与其“姐妹”的血缘关系比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更为密切,并促使其放弃自己繁殖后代的机会,而全身心地帮助“蚁后”或“蜂后”抚养后代。

具有利他主义本性的动物并不仅仅为亲人牺牲自己,更多的是为看起来毫无血缘关系的同类赴汤蹈火。对此,生物学家又提出了第二个理论,即“互利主义”理论。在一些鱼群中,会有两条鱼不时结伴游离鱼群,去附近侦察“敌情”。他观察到,这两条鱼总是紧紧相随,决不会畏缩不前,而让其同伴单独冒险。生物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这种看起来不合逻辑的无私行为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互惠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科学家们发现,雄性狒狒们往往是这次我帮你,下一次便轮到你帮我了。同样,两条雌雄同体的鱼在交配时,若这一次甲方释放的是精子,乙方释放的是卵子(释放卵子要比释放精子耗费更大的体力),那么下一次,甲方乙方便要交换角色,如此往复。

目前,第三种“群体选择”理论,还存在较大争议。根据该理论,某个动物之所以会表现出自我牺牲精神,是因为它的个人牺牲可以换取整个群体的利益。美国索诺兰沙漠中一种蚂蚁与其他蚂蚁的显著不同,在于它们有好几位“蚁后”。共同居住一段时间后,其中一位“蚁后”便会离开安全舒适的巢穴,单独外出为整个巢穴寻找食物。由于“蚁后”的个体行为涉关群体的存亡大计,因此,这种蚂蚁在进化过程中便生成并延续了这种为整个群体利益甘愿单独冒险的基因。

对于无法用上述三种理论解释的利他主义行为,生物学家新近又提出了第四种理论———“随机互利”理论,并以母狮子猎取食物时的行为作为证据。以往,生物学家认为母狮子们在追踪猎物的时候会无条件地相互合作。但最近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所进行的研究表明,母狮子只有在猎取那些大得无法单独捕杀的猎物时才会相互合作。换句话说,合作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合作所带来的好处必须大于由此所付出的代价。

有生物学家还提出人类可以从对动物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中获得一些启发,从而找到使人类更具合作精神的有效方法。这一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但遭到不少同行的反对。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是不可类推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